人物簡介:
鐘南山,男,漢族,1936年10月出生,福建廈門人,中共黨員,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他長期致力于重大呼吸道傳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預防與治療,成果豐碩,實績突出。先后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和“全國先進工作者”“改革先鋒”等榮譽稱號。2020年9月,獲得“共和國勛章”。
鐘南山夫婦和兒子一家
鐘家三代為醫,鐘世藩是鐘家的“醫一代”,鐘南山是“醫二代”,鐘惟德是“醫三代”。
對于爺爺鐘世藩為什么選擇從醫,鐘惟德問過姑姑鐘黔君。姑姑說爺爺從小生活困苦,自身經歷了不少磨難,更看到當年時局艱難的環境下,人們顛沛流離,活著是何其不易,所以他選擇了從醫。盡管鐘世藩是一個嚴肅的人,但他也是一個熱愛學習、多才多藝的人,懂英語、德語、俄語,會拉小提琴,喜歡聽音樂。
秉持一顆虔誠的心,從事了兒科,愛與責任就成了鐘世藩一輩子的堅守。鐘黔君曾問父親,做兒科醫生有什么要求,他說主要是“愛”孩子,從心底去愛,不管孩子怎樣哭鬧,都不要煩,因為小孩子有的還不會說話,診斷起來有困難,作為醫生要發現孩子的“痛”。鐘黔君在家看到父親給孩子看病,檢查的程序一定是全面的,喉嚨、甲狀腺、聽心肺、摸肚子、手腳活動……而且他對病人和家屬始終都保持尊重的態度。
鐘世藩不僅有著醫學上精益求精的執著,在大是大非面前也有著清晰的判斷。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國民黨衛生署署長前往廣州,命令時任中央醫院院長的鐘世藩,攜帶醫院的13萬美元,全家連夜撤往臺灣。但鐘世藩深知國民黨的腐敗無能,他沒有服從衛生署長的命令,留在了廣州。等到解放軍入城后,他把醫院的款項一分不少地移交給了當時的軍管會。
后來鐘世藩在全國率先創辦中山醫學院兒科病毒實驗室,既搞科研又看病,有時下了班還給孩子看病,有的孩子太小,要上門應診,不時還有人帶著孩子到家里求醫。鐘世藩看病是有求必應、實事求是,絕不會多開一分錢的藥,因為他認為小孩子有個恢復的過程,有時多喝水多睡覺、靠自身的免疫力就能好,所以他的原則是能不吃藥就不吃,更不要輕易打吊瓶。
父親的言傳身教,影響了鐘南山。因為鐘南山名氣大,通過各種途徑來看病的人不少,他說“我只看病,不看背景”。不論病人的身份、職業,他親自檢查、問診,往往至少要30分鐘才看完一個病人。他至今每周堅持出門診,沒有非常特殊的情況都“雷打不動”,因為在他眼里病人最重要。